指尖生花!河北这项非遗刺绣,一根丝线劈出24丝的惊艳


当59岁的刘玉霞在河北省图书馆的非遗体验课上,用镊子将一根普通的蚕丝线劈成24根细如发丝的绣线时,在场观众无不屏息惊叹。这双布满薄茧却灵活如蝶的手,正延续着一项源自明末清初的河北民间绝技——徐氏刺绣。2019年,这项诞生于石家庄长安区的刺绣技艺,正式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燕赵大地上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ScreenShot_2025-10-16_154737_122.png

从闺阁绣到非遗:一段被丝线串联的家族记忆

徐氏刺绣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三百年的迁徙。明末清初,刘玉霞的祖上从山东迁居河北,作为书香门第,家中女眷自幼便以刺绣为闺阁之趣。那些描绘着花鸟鱼虫的绣品,起初只是深宅大院里的私密雅致,却在代代女眷的指尖下,沉淀为一套完整的针法口诀和纹样体系,成为不对外传的"闺阁绣"。

家道中落并未斩断这份丝线情缘。刘玉霞的童年记忆里,总有母亲坐在窗前绣制衣物的身影——为邻里绣嫁妆上的并蒂莲,为孩童绣虎头鞋上的吉祥纹。耳濡目染间,她七岁便拿起绣针,从此与这门手艺结下不解之缘。"姥姥是家里刺绣最好的人,她教母亲,母亲教我,这手艺里藏着三代女人的心血。"为了纪念这份传承,2018年申报市级非遗时,刘玉霞特意以姥姥的姓氏将其命名为"徐氏刺绣"。

从深闺秘传到非遗瑰宝,徐氏刺绣的转身充满传奇。2018年入选石家庄市第七批非遗名录,次年便晋级省级非遗,这份"连跳级"的认可,源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刘玉霞四十余年的坚守。

ScreenShot_2025-10-16_154816_667.png

一根丝线的革命:当水墨意境遇上西洋光影

在石家庄的工作室里,悬挂着刘玉霞的代表作《爱莲图》:淡粉色的花瓣从边缘到花心渐变为八层不同的红色,叶脉的墨色浓淡相间,竟透出水墨画的晕染效果。"一朵花要用到七八种红色丝线,最细的地方得用劈到24丝的线来绣。"刘玉霞说,这种"以针代笔"的效果,源于她对传统刺绣的大胆革新。

不同于苏绣的精巧细腻,也区别于湘绣的豪放大气,徐氏刺绣在传承北方刺绣粗犷底色的同时,融入了多元艺术元素。为了突破传统齐针绣的平面感,刘玉霞曾多次南下苏州、杭州,北上北京、长沙,遍访刺绣名家。她将西洋画的光影透视法引入刺绣,创新出"虚实乱针绣"——通过丝线的疏密排列和颜色叠加,让绣品呈现出立体层次。《百鸟朝凤图》中,凤凰的尾羽用渐变丝线层层铺陈,阳光照射下竟能看到羽毛的通透感,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

选料的严苛同样成就了徐氏刺绣的品质。刘玉霞坚持使用天然蚕丝线和传统绸缎,仅丝线颜色就储备了上千种。"工业染料会褪色,只有植物染的丝线才能留住这份温润。"她指着一幅《并蒂莲》绣品解释,花瓣上的每一根丝线都要经过高温固色处理,确保百年后依然鲜艳如初。

ScreenShot_2025-10-16_154932_632.png

让非遗活起来:从绣绷到课堂的传承之路

"刺绣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得让年轻人愿意拿起来绣针。"近年来,刘玉霞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非遗传播上。2025年春节期间,她在河北省图书馆举办的"一根丝线绘锦绣"体验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市民参与。活动现场,她手把手教大家劈线、运针,原本枯燥的技艺课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文化体验。有小朋友绣出歪歪扭扭的小花,她笑着鼓励:"这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河北文化网、河北广播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报道了这场活动,让徐氏刺绣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除了公益讲座,刘玉霞还在石家庄多所中小学开设兴趣班,编写了适合青少年的刺绣教材。"现在已有200多个孩子跟着我学刺绣。"她欣慰地说,有个五年级的小姑娘不仅学会了基础针法,还自己设计了"正定古城"主题绣品,这让她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此外,她还尝试将徐氏刺绣融入现代生活,开发出绣花香囊、文创饰品等产品,让传统技艺走进日常。

ScreenShot_2025-10-16_155146_674.png

从闺阁绣娘到省级非遗传承人,刘玉霞用四十载光阴证明:刺绣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载体。当机器生产的印花布遍布街头时,徐氏刺绣的一针一线里,藏着手工温度,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正如她常说的:"每根丝线都有记忆,它记住了祖辈的智慧,也将带着我们的故事走向未来。"

87ae633d21d1acd85e5c447f33afb1cd.jpg

注:本文转载自声明:除原创文章外,均来自于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若作者不愿意被转载,请与小编联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