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火生花处,人间不夜天——滦平抡花三百年记


当腊月的寒风掠过燕山余脉,滦平县大店子村的抡花广场上,壮汉们转动着直径两米的花架,点点火星在夜色中苏醒。转瞬间,千万道炽热的铁流挣脱束缚,化作飞旋的金色光轮——火瀑倾泻而下,似熔化的星河倒卷苍穹,古老大地迸发出壮丽的生命力。

一锅生铁半炉炭,便是人间造物工
抡花的诞生,源自平凡物件的涅槃重生。村民们敲碎废弃的铁锅,将生铁碎片碾成薄如蝉翼的锅铁,再与桦木炭以黄金比例填入铁丝编织的花筒。这份来自康熙年间的智慧,是梁氏先祖以冶炼技艺对火神的虔诚献祭。当花筒在花架上旋转加速,物理力量催生化学奇观:木炭将温度推向300℃以上,生铁熔化成炽红的铁汁,离心力将其撕扯成千丝万缕的火线,在夜空中绽放出“繁星倾落”“火鲤腾空”的幻境。

万点金砂溅地红,百年愿力在其中
每一次抡花的旋转都承载着土地的期许。表演高潮时,三条光带交织成直径30米的金色穹顶,如倒扣的佛钵笼罩人间。灼热的气浪裹挟着铁屑迸溅,村民在光雨中仰首凝望,火光映亮每一双虔诚的眼。老辈人默念着古老的祈祷:“铁花溅得高,五谷满仓廒”,这转瞬即逝的绚烂,凝聚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火种既象征毁灭,亦可孕育新生。


在第三代传承人梁志福家中,清代传下的铸铁火钳安静悬挂于墙头。这位14岁便执掌花架的老人,用半个世纪实践“以热传薪”的承诺:建传习基地抢救17件百年器具,编撰《抡花技艺图释》留存古法,更在金山岭长城搭起旋转的花架。当年轻徒弟抡动花筒时,沸腾的铁汁竟奇妙地分出青金双色——融入铜粉的新配方让传统技艺绽放现代光华,千年长城与非遗花火辉映成燕山夜画。

抡花以铁火为墨,在夜幕上书写着中国人对天地人关系的哲学思考。那转动的花架恰如命运之轮,在毁灭与创造的交界处迸发生机。而今大店子村的铁花已飞向世界,巴黎塞纳河畔的庆典现场,旋转的中国花筒倾倒出金色洪流,西方观众在惊呼中读懂东方智慧——最辉煌的绽放,永远诞生于凡俗铁石经烈火淬炼后的超脱。

微信图片_20250522160921.jpg


注:本文转载自声明:除原创文章外,均来自于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若作者不愿意被转载,请与小编联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