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的侯店毛笔


侯店毛笔有着悠久的历史,享誉至今的原因绝不止它独特的制笔工艺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更重要的是灌输其中的文化与精神。

毛6.jpeg

经过民间艺术家精心雕刻镶嵌的古装人物、山水花木等图案的高档笔杆,往往承载着长期以来积累的独具一格的文化品质。尤其是侯店毛笔的技艺全靠手工和经验,其关键环节至今无任何工业化生产技术代替的了得。这也是侯店毛笔世代相传,外人很难介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些工艺工序的背后更多的隐藏着师徒规矩以及做人从业的道理,这种软文化和潜规则的特性,赋予侯店毛笔制作中的精神内涵,被公认为毛笔文化的活化石。

毛5.png

在近代侯店毛笔也曾辉煌一时,1952年成立了侯店毛笔厂,当时全厂职工近400余人,年产量达150万支,年出口量1000万支,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西欧等11个国家和地区。很多著名人物例如启功、范曾、溥杰等书画名家和原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都曾为侯店毛笔泼墨赞绝。

src=http___img.alicdn.com_i3_1毛4.png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衡水侯店毛后笔厂开始走下坡路,海外订单的大幅下降,市场的萎缩加上经营理念上的保守,使得侯店毛笔现今每年的销售只有几十万元,再加上制笔工序传统、繁杂,艺人从业环境又十分艰苦,收入微薄,大批制笔技术工人弃业外出打工,新人又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工人也从兴盛时的300多人减少到现在只有区区几个老工人在从事生产,侯店毛笔产业一步步走向衰亡。

如何让侯店毛笔重焕光彩,走出苟延残喘的经营之路,传承才是关键!传统技艺正需要人去传承和发扬,非遗之路也应该在继承中走的更远。



                                                                                     编辑: 沉珂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配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