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店毛笔的诞生之路


你知道一杆品质上佳的侯店毛笔跨越了多少时光,经过了多少道工序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吗?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古衡水有“三绝”——侯店毛笔、内画和宫廷金鱼,作为三绝之一的侯店毛笔有着非常悠远的发展历史。

相传侯店毛笔起源是秦朝将军蒙恬所制,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

毛1.jpg

侯店毛笔始于明盛于清清光绪年间,侯店有个叫李文魁的制笔艺人在北京城开笔庄,因毛笔制作精良,被一个爱好书法的太监看中有一次,他在光绪皇帝面前推荐李文魁的毛笔,光绪一用果然不错,便封之为“宫廷御笔”,随之名声大振,京城的文人、仕宦争相购买李文魁的“侯店毛笔”,笔庄也日益兴旺。

20世纪30年代,侯店当地从事毛笔行业的人员达700多人,几乎家家从事毛笔制作,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侯店毛笔制笔工艺相当考究,经过水盆、干作、零活、刻字直管、包装五道大工序,七十三道小工序,每道工序都由人工完成,其中水盆和干作最能体现技艺水平。整个制作流程全部执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毛2.jpg

书法家肖劳为之题“妙笔生花”,书法家孙墨佛为之题“神工鬼斧”,书法家范曾夸奖其为“文房瑰宝”,其蜚声异域,名扬海外,远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三百多万支。

侯店毛笔是漫长历史长河中手工艺人们的呕心沥血之作,每一杆毛笔都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

 

                                                                                                                                                                                                            编辑:沉珂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配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