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陪衬之明清“磁州窑”


磁州窑之前发展有多辉煌,明清时期就有多落败。磁州窑在宋代发挥出了它最大的时代价值,为何到了明清时期处处展现衰败之象,甚至最后沦为了德镇窑的一方陪衬。

其实自宋代磁州窑繁荣兴盛之后,虽然到元代在工艺上有所创新,但是由于战乱,导致其整体的产量已经在逐步下滑,已经有了衰败的迹象。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明会典》中记载,在彭城设立官窑四十余座,岁烧瓷坛堆积官坛厂,这个时期磁州窑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产量上有所增加,那为何最终一蹶不振呢,我们来看探寻一下。

明朝时期,虽然磁州窑产的瓷器在造型上和装饰上仍有一些变化和发展,但是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瓷器的潮流趋势变得更加端庄,同时在这个历史时期,明清八股文盛行,于是瓷器在装饰上也多少受到了人文画的影响,在色彩上追求浅淡,构图上以简练,潇洒随意为主,在元代“元青花”出现后,明代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发展了红绿彩,,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总体来说,风格停滞不前,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风格却趋于平常,没有时代鲜明特色。

明清时期磁州窑逐步衰退,一方面是因为磁州窑逐步演变成了官窑,专为皇家生产制作梅瓶,酒坛一类的器物,且写有“内府”、“王府”等字样,在当时,这些瓷器称为“官坛”,专门为官家定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元代时期南方景德镇的兴起,景德镇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中国制瓷重心慢慢南移,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以洁净如玉的瓷质,晶莹典雅的釉色和素洁的青花装饰,成为陶瓷的主流,深受皇家、达官贵人以及平常百姓的喜爱和追捧,慢慢的,磁州窑开始沦落为了景德镇的陪衬。

陪衬2.png

其实抛去这些外在原因,磁州窑的没落和衰败也有自身原因,没有突破和创新,因循旧制,一直维持前朝风格,甚至到了清朝时期,仍然以生产元代白釉黑花的瓷器为主,彻底被时代所抛弃,另外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战乱,磁州窑勉强才能制作一些瓷器,无论是量还是质都没有明显的进步,发展再次趋于止步。

尽管磁州窑已不是曾经的一方霸主,但它仍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间陶瓷窑的代表,对国家对社会影响极其深远。



                                                                                                                                                                                                                           谷子满满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配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