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我们所讲的“磁州窑”主要是指峰峰矿区临水、彭城和磁县的观台、艾口一带的古窑址和各个窑场,其实被这两个中心窑口影响的还有一个遍布黄河流域著名的“磁州窑系”。
对于磁州窑的再次发现和认识,开始于1918年在巨鹿县古镇出土的大量陶瓷制品,据考察研究,这批瓷器是出自于宋代,历史研究价值非常高,除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和研究外,在世界陶瓷界也引起很大轰动。
磁州窑这个名字的出现,始于1925年,英国陶瓷学者赫勃逊先生通过对巨鹿宋瓷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在白色透明釉下上了化妆土的瓷器,就是中国古文献中提到的“磁器”,这些磁器与磁州民窑产的陶瓷有着共同之处,于是在他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磁州窑”概念,随即便获得了陶瓷界的认同。
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在编写《中国陶瓷史》时,用考古学一般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方法,将相同类型窑场或相关产品归为同一类型,正式使用了“磁州窑系”这一概念。磁州窑系涵盖了我国北方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东北、甘肃、内蒙等省份十几个产区、几百个窑场,成为国内北方最大的陶瓷体系,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磁州窑系分为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登封曲河窑、江西吉州窑、登封窑等窑口,其中,以修武当阳峪窑口最为有名,我国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在《谈当阳峪窑》中指出:“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重视的,因之如此重要窑场是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窑、临汝之汝窑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文章中对当阳峪窑场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
发展到当今社会,磁州窑的这八大窑口仍然在努力的改革创新,创造出新社会新形势,在磁州窑自身努力进步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其的扶持与帮助,再次大大的促进了磁州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