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雕的不是木头,是老祖宗跪着接的圣旨”
68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大爷(化名),抚摸着家中道光年间的雕花工具箱回忆:
“康熙年间祖上王继贵被选入造办处,在故宫整整干了30年。有次雕刻龙椅误伤手指,血滴在檀木上,他硬是挖掉木料重雕——那时就懂了,给皇上做活,命能丢,规矩不能破!”
王家祠堂至今保存着 《宫廷木作密录》 ,记载着 27种失传榫卯技法。改革开放后,他带村民用这些技艺接海外订单,曾连续7天不眠不休,只为复刻出太和殿宝座的 108片龙鳞弧度。
在数控雕刻横行的年代,王大爷仍坚持 “刀刀见人力” :
2018年他登上《国家宝藏》舞台时,主持人惊叹:“您这双长满老茧的手,才是真正的中国奢侈品!”
95后传承人小雅的故事更让人振奋:
“爷爷雕龙我雕鲲,老祖宗的智慧够我们玩500年!” 她在非遗创新大赛上的宣言引发全场掌声。
从康熙朝的造办处匠人,到触网创意的Z世代,这把雕刀劈开的不仅是硬木,更是 中华工匠精神的血脉长河。他们在木屑纷飞中复刻的不只是家具,更是中国人 “器物载道”的生命哲学。
“木头会朽,但榫卯咬合的文明永远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