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犹在耳


这鼓声是从黄土的旧创深处响起的。

广宗县黄巾鼓是河北省广宗县的传统鼓乐舞蹈。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以打醮聚众,以击鼓助威,黄巾鼓作为战场助威鼓便应时而生,用于战场助威的黄巾鼓演奏,鼓声撼天动地,很烘托战场助威的浓烈气氛,故其又叫太平战鼓。2009年,广宗黄巾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槌落下,便有骤雨扑天而降,鼓点沉沉地砸在冻硬的土上,溅起千百年前的烟尘来。鼓的脊背宽厚,绷紧了硝烟浸透的兽皮,在冬日微茫的冷光里浮起一层古铜的颜色。鼓面上的击痕,是一代代鼓槌留下的印记,如同写在竹简上的暗号,深藏着一段铁与火的秘密。铙与镲的清响在鼓声间穿行,如寒刃相交,刺穿沉闷的雷,搅动一团杀伐的激流。这哪里是寻常的鼓乐?分明是战场的魂魄在重演行军布阵的阵法——中央大鼓赫然是帅旗所指,两翼“八”字排开,锣鼓齐鸣,黄巾在朔风中猎猎翻飞。旗幡摇动处,仿佛真能摇出阵亡兵士的魂。

黄巾文化_百度百科

广宗县黄巾鼓的响动,已一千八百个寒暑。那时,这片土壤上点燃了第一束不甘沉沦的烽火。我站在广宗的风沙里凝神谛听,鼓声沉沉卷过大地,恍然见到张角在点将台上举起令旗,鼓点如雷霆助威,十万头扎黄巾的士卒举戈相从。那鼓曾为一场悲壮的冲锋擂响,为一次盛大的起义张本。鼓槌落处,是要荡出一个四海清晏的太平江山来。然而黄尘终于散去,英雄血没入深土。起义的鼓乐在铁蹄践踏下,不得不转为“文鼓”,潜行于草莽乡野。幸有乡老手捧一册发黄的《锣鼓真经》,密密地将那铿锵古谱翻译成今世可解的鼓言,使这战场的怒吼终于得以在祭祀的香烟和年节的爆竹声中再生,如同蛰眠地下又复苏的声音,在庆典的潮水中升腾。

鼓阵排开,“八”字已成,复又收聚于“二”字队形,一套古老音律于十八分钟里演绎生灭,气力从暴雨倾盆奔流至潺潺溪水。铙镲声已歇,鼓声渐低下去,仿佛黄尘复归于黄土,战士的归路隐在寂静的黄昏尽头。

鼓声已息,然鼓手卸下黄巾时,分明看见时光在他们鬓角染上的霜雪。东董里村的卫老伯擦着额上汗珠,皱纹已深深镌刻在这千年鼓点的守灵人的额头之上。鼓手多是中年汉子,少有人识得那三十二番鼓谱了。鼓谱尚有人识,但识谱之人渐少,如秋叶飘离老树。老鼓谱上圈圈点点的墨痕,不正是从热血到霜雪的历史路标么?鼓声将竭之际,唯有一脉孤勇的承继,是这土地深处未死的灵魂之火。

暮色四合,风拂过黄土高原,鼓音已失,只余耳畔隐隐的回响,回旋成千年不绝的问号。这深嵌于土地脉搏的鼓语,竟无人解么?黄巾飞扬的瞬间分明在说,只要血液里还留着一滴火种,人就不肯安分地做跪服的奴隶,亦不甘任先祖之音沉落于遗忘的暮霭深处。每一回鼓锤的扬起,是唤醒;每一次放下,是不甘。天地间只存这古老战鼓的最后呐喊——莫令金戈铁马之声,湮灭于尘土的沉寂。鼓声虽远,却要它叩着黄天,永不沉寂于黄土的夜。

微信图片_20250522160921.jpg

注:本文转载自声明:除原创文章外,均来自于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属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若作者不愿意被转载,请与小编联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