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竹伞半部山河


  时光回溯至大唐贞观年间,钜鹿郡下曲阳(今晋州)的阡陌间,正在耕读的魏徵目睹农人烈日劳作,以荷叶为灵感,取竹篾为骨、羊皮为面,扎出第一把可收拢的伞。这把承载着"遮风挡雨"初心的器具,却在盛唐的繁华中悄然演变:宫廷匠人以云锦为面、金线绣纹,帝王出巡时三十六人共擎的"华盖"遮天蔽日;而民间百姓则以伞为媒,在红白喜事中传递生死悲欢——婚嫁时伞绘松鹤延年,治丧时缀以阴阳造像,举伞蹦跳的姿态里,藏着最质朴的情感表达。

v2-abb6979cd13a3b3e52b6335ff83caeec_r.jpg

  晋州官伞的每一根伞骨,都藏着匠人的执念。竹篾需经三年自然风干,伞面用晋州特产的“云纹绸”,绣娘以金线勾出松鹤的羽翼,连伞柄的弹簧都要手工缠绕百次,方能弹出“绽放”的弧度。非遗传承人李秀英说:“伞撑开的瞬间,是匠心的绽放,也是文化的呼吸。” 

 

   60岁的张师傅是晋州官伞的第五代传人。年轻时,他跟着师傅彭根建走街串巷,扛着三米长的竹伞杆,从村口戏台跳到省城舞台。最令他难忘的,是1998年赴京演出那次。彼时,他身着箭衣彩裤,伞顶的绒球随动作翻飞,箭衣彩裤上的铜钉随伞舞翻飞,如金蝶振翅;伞面投影出古城新貌,年轻观众惊叹的不仅是视觉创新,更是非遗的新生,“这哪是伞?分明是开在人间的花!” 如今,张师傅的伞舞有了新传人——12岁的孙女小雨。每逢周末,她便在文化馆的练功房里,踩着鼓点练习“碾步”与“拧腰”。她说:“爷爷说,伞要舞得像风一样轻,才能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OIP-C.jpg


  匠人的执念更在毫厘之间:选用三年自然风干的毛竹,竹肉与竹黄的比例需精确到毫米;伞面"云纹绸"需经十二道染色工序,金线绣鹤时每根羽毛要穿引七次;伞柄弹簧需手工缠绕百转,方能弹出教科书般的45度绽放弧度。非遗传承人李秀英轻抚伞骨:"这声'咔嗒',是竹与绸的对话,是匠人与光阴的约定。"

 00后主播身着汉服在直播间舞伞,弹幕飞过"这才是国潮天花板";当海外晋州同乡会百人共撑伞阵,伞影摇曳出故土的月光;当扫过伞柄上的二维码,魏徵劝谏太宗的典故在耳机中流淌——这把伞早已突破舞蹈的边界。2023年非遗直播盛典上,晋州官伞以让非遗活起来话题收获2.3亿次播放,数据背后是古老智慧与数字时代的深情相拥。它是游子归乡时,母亲手中那把绣着“平安”的旧伞;是海外晋州同乡会上,华侨们共撑的百人伞阵;更是非遗直播间里。

W020170228647387279914.jpg

  "伞能遮天,亦能捧月。"晋州人的这句谚语,恰是官伞命运的注脚。从魏徵的竹骨到彭根建的二维码,从""字仪仗到"公众"艺术,伞骨弯折的弧度丈量着文明的韧性。当伞面再次旋开,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非遗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伞下挤挤挨挨的人群,终将撑起属于这个时代的万家灯火。

R-C.jpg

注:本文转载自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配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