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粮食中的“破茧成蝶”



 在河北邯郸馆陶县寿东村,曾有一位普通的农妇:丈夫外出打工,婆婆卧病在床,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生活的重压让她几乎喘不过气,但她却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将田间的五谷杂粮变成了黄金”——师献巧,她用五谷杂粮改写了村庄的命运,用粮食画撕开了贫困的缺口,更让一个省级贫困村蜕变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w640slw.jpg

   2014年,寿东村被选为邯郸市美丽乡村试点。当时,村民们守着贫瘠的土地,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年轻人纷纷外出寻找生计。引入粮画产业时,师献巧是第一批报名学习的妇女之一。她回忆道:起初,一粒粒粮食不听话,摆弄半天都粘不牢。第一幅作品《月是故乡明》耗时整整三天,手被胶水泡得发白。但命运的齿轮从这里开始转动。她发现,传统粮画仅用豆类、麦粒显得过于单调,于是尝试加入艾草绒、中药籽甚至活性炭,让画面散发出香气,增添了层次感。她的创新作品《艾香谷》用草籽勾勒出山野的脉络,被游客誉为能闻到乡愁的画

OIP-C.jpg

  如今,她的工作室巧绘堂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带动2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就业。村民建芳因丈夫工伤致残,一度陷入绝望,现在在工作室每月能挣2000多元:粮画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尊严。

8343070f6b0241fca4a9d8bce608175a.jpg

  “土里长出的艺术:粮画的原料全部来自本地——小麦、玉米、高粱,甚至中药废料。村民们意识到,种地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那些曾经围绕灶台忙碌的妇女,如今成为了指尖上的艺术家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粮食画的防虫技术仍需改进,年轻设计师的流失让创新面临挑战。正如师献巧所言:我们守护着粮食的灵魂,却担心失去手艺的根基。

  一粒粮食,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农作物,到承载深厚文化的艺术品,师献巧用二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非传统之路。这不仅是手艺人的突破,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当土地与创意相结合,最朴素的乡土也能绽放出惊艳世界的花朵。

d61cf0669f4e4d0f975bb8607912a6f7.png

注:本文转载自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配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