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舞纸鸢:第什里宫廷风筝的千年传承与春日狂


当春风掠过第什里村的竹林,竹篾碰撞声里藏着跨越时空的对话。600年前,明代匠人以竹骨为笔,在永定河畔写下风筝制作的密码;600年后,非遗传承人赵艳强在“飞鹞斋”工坊中,将《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古法技艺与3D打印技术交织,让一只“七彩蝶”从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振翅飞向国际舞台。这只承载着帝王雅趣与市井烟火的风筝,正以非遗之名,编织着京津冀大地的文化基因。

v2-4003f42cd993ffda96b370eb3b47e762_r(1).png

第什里风筝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约600多年前),并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中国宫廷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据史料记载,清代风筝制作大师赵花碗曾携带其七彩蝶风筝参加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并因其卓越技艺获得皇帝的赏识,随后融入了宫廷元素,确立了第什里风筝的宫廷风格。

 

近代以来,第什里风筝的传承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的刘会。他的技艺经过其第三代传人刘平、赵宗信(20世纪80年代)与京津地区风筝名家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现代的工艺体系。

2009年,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传承人赵艳强(第五代传人)通过非遗工坊飞鹞斋推动了技艺的创新与传播。

 

OIP-C.jpg

第什里风筝兼具北京风筝的宫廷雅致和天津风筝的写实灵动,其造型多样,包括软翅、硬翅、板子、串类等,尤其擅长制作软翅风筝,能够生动模拟禽鸟和昆虫的动作。风筝图案多采用龙凤、沙燕、蝴蝶等吉祥图案,色彩鲜艳夺目。绘制技术如临摹勾线法平涂渲染法均源自《南鹞北鸢考工志》。

 

每年都会举办的风筝节包括千人放飞、竞技比赛、亲子DIY、露营大会等活动,形成了体育+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如第五届吸引了10万游客

在产品档次上,低档风筝采用刻版印刷和丝网制版技术,中档风筝运用彩套喷绘,而高档风筝则保留了纯手工绘制,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第什里风筝承载着京津冀地区的民俗记忆,如千叟宴典故和曹氏风筝技法的传承,成为了展示地域文化的空中名片

202304301458072271.jpg

 


当地政府依托河北省风筝之乡的品牌,推动风筝产业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露营基地、网红美食、非遗展演等多种业态,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进一步推广第什里风筝文化,当地成立了风筝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风筝作品和历史资料,成为风筝爱好者和游客了解风筝历史和艺术的宝库。此外,风筝节期间,还会举办风筝制作大师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风筝艺术家进行现场教学和交流,为风筝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第什里风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国际舞台。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多次应邀参加国际风筝节和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筝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活动,第什里风筝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9660e2a3303db4e3445dff08dda3d3d7(1).png

当春风拂过华北平原,第什里村的天空便成了纸鸢的舞台。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古村,承载着600余年风筝制作的宫廷记忆,从乾隆“千叟宴”上惊艳全场的七彩蝶风筝 ,到如今飞越国界的文化使者,第什里风筝始终以“宫廷雅韵”与“京畿灵动”交织的独特魅力,成为春日里最诗意的风景。未来,第什里风筝将继续秉承传统,不断创新,将风筝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风筝产品。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项目,培养新一代风筝制作人才,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注:本文转载自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配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