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承德这片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承德泥塑,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绽放,以其质朴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
承德泥塑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当时,承德作为皇家避暑胜地和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随着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大型建筑群的修建,寺庙中的佛像、神像塑造需求大增,泥塑技艺也随之传入并生根发芽。起初,承德泥塑主要用于宗教造像,匠人们运用精湛技艺塑造出庄严神圣的佛像,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这些宗教泥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与精神寄托,其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都体现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历经数百年发展,承德泥塑逐渐从宗教领域走向民间,题材日益丰富。民间艺人以生活为灵感源泉,创作了大量反映百姓生活、民俗风情的泥塑作品。从憨态可掬的娃娃,到生动鲜活的戏曲人物;从喜庆吉祥的生肖造型,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农耕场景,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承德泥塑的制作工艺复杂且讲究,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其制作首先要精选当地黏性强、韧性好的优质泥土,经过晾晒、粉碎、过筛、浸泡、搅拌等多道工序,去除杂质,使泥土达到细腻均匀的状态,成为理想的塑形材料。接着,匠人凭借丰富经验和娴熟技巧,通过揉、捏、搓、压、刻、划等手法,将泥土塑造成大致的形状,再进行细节雕琢,赋予作品生动的神态和独特的个性。塑造完成后,需将泥塑自然晾干,防止开裂。最后进行上色,色彩运用是承德泥塑的一大特色,艺人多采用鲜艳明亮的色彩,通过巧妙搭配,使作品更加鲜活灵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承德泥塑的传承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艺人。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功尤为突出。张建功是承德滦平人,满族,他自幼酷爱手工和绘画,12岁起在家叔张凤仪的指导下学习捏泥人,从此与泥塑结下不解之缘。五十余载春秋,他沉浸在泥塑艺术的世界里,创作的艺术品已有1000余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人物、动物、浮雕等多个领域。张建功创作的清朝十二皇帝系列泥塑,通过细腻的塑造和精湛的工艺,将帝王们的威严与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扶贫攻坚系列泥塑,生动刻画了基层干部与群众携手奋斗的感人场景;抗击疫情场景系列泥塑,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下特殊时期人们的坚守与付出,每件作品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张建功认为,捏泥人最重要的是神态的拿捏和把握,局部细节可以适当夸张,但要符合传统的审美观念。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平日里细心观察大街小巷的各类人物,将他们的神态和特点铭记于心,融入作品之中。如今,张建功的数百件作品已陈列在金山岭长城景区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室内,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成为传播承德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承德泥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使得传统手工泥塑的市场空间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学习泥塑技艺需要长期的耐心和专注,且收入不稳定,导致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面临断层危机。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艺人提供创作和展示的平台;开展泥塑技艺培训活动,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组织非遗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提高承德泥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一些艺人也积极探索创新,将承德泥塑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泥塑衍生品,拓展市场渠道,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承德泥塑不仅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更是承德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浓浓的乡愁。在未来,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承德泥塑这一传统艺术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讲述承德大地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