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石家庄的冀中平原上,藏着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古村落——耿村。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却有4000多个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这里没有博物馆,却用“故事墙”“故事街”将千年文化凝固成永恒。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耿村的大门,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传奇!
明初朱元璋义父耿再辰葬于此,商贸古道(山西阳泉至山东德州)让这里成为南北文化交汇的枢纽。客商带来天南海北的故事,耿村人外出游历带回奇闻,口耳相传中积淀成“民间文学富矿”。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如《后娘枣树亲娘柳树》到抗日战争英雄传奇,从《砂锅记》的伦理寓言到《藁城宫面的来历》的民俗风情,4000多个故事串联起一部“口碑中国野史”。漫步“故事一条街”,看砖墙图画与二维码交织;到“故事厅”聆听老人围坐闲谈,感受烟火气中的文化传承品味故事里的烟火人间。
“从前有个书生进京赶考,半路救下一只白狐……”在耿村破旧的土炕上,靳正新摇着蒲扇,用方言讲述《白狐报恩》。故事里,书生高中后为官清廉,白狐化身女子报恩,却因身份悬殊化烟而去。“善恶有报,天道轮回,这才是老祖宗的道理!”老人抽着旱烟,眼神透着沧桑。晨间日暮总能看见有一群小孩围着老人家聚精会神的听着故事。
在耿村有“故事夫妻”张才才与侯果果,有“故事家庭”王玉田三代同堂讲故事,甚至孩童也能随口抖出幽默包袱。 代代接力83岁的靳瑞菊传承母亲衣钵,17岁的靳家孙女用故事吸引游客;村中240多名故事讲述者,用方言俚语让故事鲜活如初。村里建起500米“故事墙”,还配备二维码扫码即可听故事;小学开设故事课,教材《耿村故事》让童声续写传奇。
“一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一张嘴,讲尽人间百态。”耿村的故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时光胶囊,也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童年记忆。“时间会风化砖瓦,但故事永远鲜活。”从木匠账本到手机直播间,从麦场篝火到世界舞台,耿村人用四代人的坚守证明:民间故事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