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战鼓:千年鼓韵,奏响北方雄浑之音


常山战鼓,源自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古称常山),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作为“北方战鼓的代表”,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 因正定在历史上为常山郡,是三国名将赵子龙故里 故而得名常山战鼓。

WPS图片(1).png

 常山战鼓在唐宋时期成为军队操练和民间节庆的固定节目,后续在明清时期融合了戏曲、武术等元素,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2006年,常山战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正定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WPS图片(1).png

常山战鼓的表演形式极具特色,通常由数十至上百名鼓手组成庞大阵容,他们身着传统武士服饰——黄巾、红袍,手持鼓槌,伴随着旌旗飘扬、锣镲铿锵,营造出一种威武雄壮的氛围。表演的队形变化多端,以“八卦阵”“长蛇阵”等古代战阵为基础,巧妙地演变出“二龙出水”“天地三才”等复杂阵型,令人叹为观止。

WPS图片(1).png

WPS图片(1).jpeg

鼓点节奏更是变化多端,有“紧三槌”“慢三槌”“单点”“双点”等,轻重缓急之间,仿佛将观众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核心乐器大鼓直径可达1.2至1.5米,鼓槌长达40厘米,击打时需全身发力,鼓声雄浑有力;小战鼓则用于节奏点缀,直径约60厘米,音色清脆悦耳。此外,铜锣、铙钹、号角等辅助乐器也为表演增添了丰富的音效层次。

WPS图片(1).jpeg

 常山战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保留了古代军阵乐舞的遗风,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在过去,常山战鼓常用于祈雨、驱邪等民俗仪式,而如今,它在春节、庙会、丰收庆典等节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凝聚社区力量、增强居民归属感的重要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山战鼓还被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让青少年有机会学习本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WPS图片(1).jpeg

然而,常山战鼓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老艺人年事渐高,传承面临断档风险,而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弱,使得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此外,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正定县设立了常山战鼓传习所,每年培训300余名学员,并认定了一批省级传承人,建立了师徒传承制度,确保技艺的传承。同时,通过与舞蹈、灯光科技等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鼓韵常山》等现代舞台剧目,以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观众。

WPS图片(1).jpeg

常山战鼓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常山战鼓曾赴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国际交流活动,常山战鼓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期待着更多人能够了解、喜爱并参与到常山战鼓的传承与保护中,让这雄浑的鼓声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非遗文化之美!


WPS图片(1).png


注:本文转载自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配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