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服热的兴起,发簪开始重新回到现代装饰行列,古代服饰文化也被人们所关注,人们重新了解她们,欣赏她们,在兼容并蓄的今天重新熠熠生光。
中国的传统女子发簪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发簪作为一种女性装饰品,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代女子服饰发簪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明清时期,发簪的种类和款式开始变得多样化,成为了重要的礼仪用品。同时,随着皇室和贵族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发簪的制作工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
古代发簪子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发簪式样也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古人云:“冠者,礼之始也。”簪的本名称“笄”,是中国古代束发的工具。在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着冠,均须以簪钗约束固定。女子年满15岁时插笄是成人的一种标志,女子成年会举行仪式,行“笄礼”,如已许嫁,便将头发绾成一个髻,即以簪插定发髻,以示成人。在中国古代,簪钗还常被用于男女间定情的信物。一般男子送女子发簪,寓意欲与之结发,所以在这一件件精美的发簪上,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意趣。
如今,发簪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特色,不仅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广泛使用,还受到了年轻一代的追捧。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发簪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发簪的种类和款式更加多样化和精美。